2009年,一只横卧在泸定县兴隆镇的5岁雌性大熊猫获救,经过治疗恢复健康后,科研人员决定将它放归小相岭山脉,移居石棉县栗子坪。这只大熊猫叫“泸欣”,它是全球第一只易地放归大熊猫。几年后,“泸欣”有了自己的领地,稳步融入了本地族群。
石棉县是中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点县。
青山为底,江河为脉。近年来,石棉县立足县情,以大干快上的状态全力推进科研保护、教育示范、生态旅游、入口社区示范等工作,高标准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片区建设,做好熊猫文章、打响熊猫品牌,擦亮“大熊猫放归先行地、小种群复壮示范区”名片,为雅安打造出色出彩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一市添砖加瓦。
(资料图片)
石棉大熊猫科普公园内的国际会议中心
保护优先
监测研究步履不停
石棉县南部,毗邻孟获城景区,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绵延。这里地处小相岭山系,是小相岭大熊猫小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和关键走廊带。
2018年底,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整体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从此,管护总站依托当地生态优势,有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保护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宝”生活家园。
2018年,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成立,这是全省保护区中首个以大熊猫保护为目的建立的科研基地。该实验室正式挂牌以来,保护区利用实验室历年搜集的大熊猫粪便进行微卫星分型鉴定,已成功鉴定出33只大熊猫个体,建立石棉县大熊猫DNA数据库。
2022年,保护区启动拖乌山廊道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项目,现已完成1000亩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改造工作,目前正在监测评估栖息地恢复成效。
而这一切,对于守护大熊猫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修复生态
绿水青山秀美再现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矿命名的县,可以说有了“石棉矿”才有了石棉县。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进入21世纪后,川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采矿停下来了,但矿区巨大的尾矿库、高耸的边坡、大量厂房等建(构)筑物占用和浪费了土地资源。通过矿山实地调查、卫星图斑核查,石棉区域内历史遗留废弃石棉矿有19处。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内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应运而生。2022年6月,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工程”,获取中央财政3亿元资金支持。
在石棉县回隆镇叶坪村,南桠河边的矿山上已长出了植被,那是新康石棉矿矿山生态修复点的2万余棵蓝花楹和楠木,这些树木如今存活率在90%以上。
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片区包含大渡河流域(石棉段)四川省石棉矿矿山生态修复和南桠河流域新康石棉矿矿山生态修复两个子项目,项目总面积245.22公顷。整个项目实施完成后,将以“生态修复+”为主题,在保证生态修复及地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矿山生态修复成果的科普教育价值,打造集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石棉矿开发及治理修复历史文化体验与三线建设文化活化利用于一体的自然资源科普教育点。
文旅融合
“放归之乡”品牌更亮
近期,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孟获城景区内游人如织。景区里,一块刻着“石棉大熊猫科普公园”的石头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科普公园内,川西风格的建筑耸立在青山之间,这里还设置了国际会议中心、自然教育基地、科普馆等业态,并打造了7间“熊猫雅宿”,其中的科普馆更是游人必去的一处“打卡点”。
近年来,石棉县充分发挥“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品牌优势,运用好大熊猫这一核心品牌,整合优质文旅资源,在“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大力发展世界级的大熊猫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据悉,石棉县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建成孟获新村农房94套,并与四川能投集团签订租赁协议,发展民宿和餐饮等旅游项目。依托熊猫文化、三国文化、彝族文化等资源,通过植入系列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举办特色会节等方式,将文化基因注入旅游产业,凸显“1+1>2”的产业叠加效应,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自孟获城景区对外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0余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50余人、人均增收1600余元,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
“依托天然的生态优势和孟获城景区,我们准备进一步加大大熊猫元素的融入,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感受更多‘大熊猫放归之乡’的魅力。”栗子坪彝族乡相关负责人说。
未来,石棉县还将继续以栗子坪、孟获城为龙头,加大孟获城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资源要素、大熊猫野化放归科研基地和大熊猫科普公园,将研学活动与孟获城入口社区的打造相结合,完善旅游产品,用好大熊猫这张名片。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妮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