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凝聚强大力量 重建美好家园

编者按


【资料图】

7月26日,雅安市“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我市共表彰“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80个、先进个人149名。

为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广泛凝聚众志成城、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强大正能量,从即日起,本报推出雅安“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展示系列报道,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良好氛围,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身奋发有为、干事担当、展现新作为,全力以赴拼经济、拼项目、拼环境,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魄力,坚决打赢三年跨千亿收官攻坚战,奋力谱写雅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爱国村地处石棉中高山地区,产业以佛手柑、枇杷、中药材为主。

“9·5”泸定地震打破了该村村民宁静的生活,山崩路毁、房倒屋塌。在突发灾难面前,爱国村村“两委”成为全体村民的“主心骨”,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驱走黑暗迎接希望

“地震了!”爱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胜勇冲出家门。回过神后,他即刻向村委会奔去。

没有“集结号”,村委会附近的党员干部很快赶来。院坝中,两个工作专班就地成立,首要任务是疏散受灾村民。

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穿行在余震的飞石中、翻越崩塌形成的滑坡体,只为第一时间将受灾群众分散撤离至安全地带。

“村干部来了、党员来了!”看到一个个由远及近的身影,村民慌乱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然而,更多难题不断出现并摆在爱国村人面前——道路、通信、供水、供电全部中断。

“马上搜集可用物资,确保避险安置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需要熟悉地形的党员,寻找可用的替代水源”“成立党员先锋队,全力搜寻和救援受伤村民”……一个个自救的思路脱口而出,杨胜勇也一次次将目光投向眼前的党员干部。“我去!我去!”即便知道可能面临的危险,所有人都主动请战。

地震当天,在村里看望退役军人的王岗坪乡政府工作人员王万州,徒步近17公里,将灾情送到乡里;震后1个小时,爱国村2组组长方国修与村民合力救出的第一名伤员徐友芬,已在医疗帐篷中得到初步救治;震后3个小时,村民方尚庚和村里7个避险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吃上了震后第一顿热饭。

9月6日13时,一支救援队徒步抵达爱国村,各项抗震救灾工作加速推进。

很快,在熟悉地形的村组干部指引下,救援队深入危险区域,救出更多被困村民;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在村组干部和村民协助下开辟完成,包括徐友芬在内的27名伤员,相继被空运转移。

得知救援人员为节约物资,常以泡面、饼干充饥,村民自发搜集来柴米油盐、腊肉土豆,送上热腾腾的饭菜。

党旗迎风飘扬。更多抢险救灾人员和急需物资通过空中生命通道运来,又在爱国村村组干部、党员协力下,成为驱走黑暗的光亮,带给受灾群众希望的力量。

齐心聚力重建家园

2022年9月15日,雅安“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从应急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那一天起,已从地震阴霾中缓过劲来的爱国村人,迎来新的考验和挑战。

秋隐冬去,春来夏至。

“这就是我的新家。”7月26日,爱国村7组村道旁一农舍屋檐下,干了一上午农活的方尚庚笑着说道。

方尚庚的新家为原址重建,属一层框架结构,占地80多平方米,以斜屋面为顶。院坝周围是枝繁叶茂的黄果柑、枇杷果园。

65岁的方尚庚是爱国村唯一的自建重建户。谈起重建过程,他打开了话匣子。

“动工前,砂石、水泥、红砖等建材很紧俏,村里就想办法给我协调;重建中资金不足,又帮我申请到政府贴息贷款……”多方援手下,方尚庚重建新家的事一天都没耽误,“这份好,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住房是民生头等大事,等不起、拖不起。

震后,爱国村共有82户村民需要异地重建新房。其中,就包括受地灾隐患威胁,需整体搬迁的部分爱国村2组村民。

按照“2+5”整村整组搬迁工作要求,爱国村村组干部一次次入组入户宣传和收集群众意见,累计解决78个反馈问题,让受灾群众吃下定心丸。

集中重建点在该乡挖角村。“预计9月份能分到房。”杨胜勇说。

搬得出,还要能发展。爱国村先后帮助包括番涛在内的134名重建村民签订就业意向协议。

去年底,番涛在王岗坪景区君澜酒店实现稳定就业。“做的后勤,每月工资有4000元。”今年38岁的番涛,话里始终带着感激。

强“造血”也在路上。结合产业恢复重建,今年2月,石棉县草科鸡繁育推一体化项目在爱国村开工建设。

“建成后,能解决村民务工需要,村集体计划通过资金入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杨胜勇说,加上村里已有的600多亩佛手柑、800多亩枇杷、200多亩中药材,“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振宇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