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文夫妇在新家门口拉家常
6月30日一大早,家住石棉县永和乡白马村3组的村民徐忠文穿戴整齐后,将一封亲手写的感谢信揣进衣兜里,准备送给永和乡政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感谢党委政府,要不然,我们怎能迅速战胜灾难!”“感谢大家,要不是你们的帮扶,我们不可能这么快住上新房,今天住的房子相当好!”……见到永和乡政府工作人员,徐忠文难掩心中感激,双手递上这封名为《“9·5”泸定地震,“人民至上”有感》的感谢信。
信中,言辞恳切,真情流露,饱含着他对党委政府的真诚谢意和感恩之心。
战天灾及时处置安民心
地震发生后,徐忠文看着塌了的房子,一时间没了主意。
已78岁的徐忠文,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常年在外工作,并各自有了家庭。虽然小儿子留在身边,但生活并不宽裕,未来生活该怎么办?
让他没想到的是,救援来得很快。
“‘9·5’泸定地震后,我家住房歪斜、墙壁裂缝、屋脊坍塌,突如其来的灾害让我们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最短的时间,乡、村干部赶至我家了解受灾情况。”
“次日一早,他们再次前来,告诉我此房是危房,必须重建!让我不要担心,党委政府会让我们住上新房,今后生活会更美好!”这是徐忠文信中的内容。
地震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党委政府用强大力量,护航群众生命安全的行动,让徐忠文和其他受灾群众倍感安心。救援干群齐心战胜灾难的场景,也让他不安的心转为踏实。
根据过渡安置期间的安排,受灾户可选择投亲靠友和租房两种方式,徐忠文夫妇选择投亲靠友的方式安置下来。为了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徐忠文夫妇时常收到政府提供的米、面、油、铺盖、牙刷等生活物资。
徐忠文夫妇被安置的地方,是一栋紧邻着他家的平房。徐忠文说,这是脱贫攻坚期间,在政府帮助下,他的小儿子所修建的房子。房子不大,刚好两室一厅,至今仍放有乡政府送来的物资,这份来自党委政府的关心延续至今,也解了他夫妇俩的燃眉之急。
如今,看着自家拔地而起的新房子,徐忠文心中更是说不出的感谢,“党和政府就是好,我小儿子在脱贫攻坚好政策的帮助下脱了贫,我们老两口年逾古稀,还能住新房,安享晚年。”
住新房新生活越过越幸福
徐忠文口中说的新家,占地80多平方米,房顶装饰着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院墙外,是一片片茂盛的黄果柑园;院墙内,是硬化后的院坝,爱好武术的徐忠文时常在这里练习。
走进屋内,所见让人眼前一亮,新沙发、新电视、新床……一应俱全。卧室里,靠窗的位置,摆放着陪伴徐忠文50余年的老书桌。书桌上,摆放着他当老师时留下的课本和教案;书桌旁,武术用具整齐摆放。这样的老物件,还有客厅内的八仙桌和客房内的书柜。这些老物件跟了徐忠文大半辈子,他不舍得丢弃。
新与旧,代表着过去与现在,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徐忠文不断变好的生活。
作为全乡较早一批修建新房的重建户,徐忠文家自去年9月底开始动工修建,两个月后新房封顶,趁着过年前择日入住,搬进新居。从倒房拆除到搬新家,仅用了三个多月,一切快得让徐忠文不敢相信。
当天,收到感谢信后,永和乡副乡长张庆再次来到徐忠文家走访。
“徐爷爷,住进新房快半年了,你们家生活还有啥困难没?”
“放心,我们啥都不缺,感谢你们时常来关心我们。乡村组干部和‘包保帮’干部就跟一家人一样,很贴心。”……
干群合力让重建户不仅能早日实现“安居梦”,还能住得舒心。
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包保帮”干部和永和乡村组干部积极参与,房子从选址、选材到建设,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还紧盯施工环节,积极协调水泥、红砖、砂石等材料的购买、运输工作,让灾后恢复重建有速度更有“温度”。
如今,即使距离搬新房已近半年,老伴薛桂莲至今仍记得刚踏进新家,徐忠文在她耳边说的话。“房型美观、结构抗震、规划完善……老伴儿,我们要把生活过好哦。”朴实的话语里,是对住新家开启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门两边,写有“千祥云集东风开画栋,百禄并臻旭日映华堂”的对联,这是搬家当日,徐忠文的好友亲写相贺。坐在门口,闲看云卷云舒,他说:“新时代的新生活,就从住新房开始了。”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