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石棉县栗子坪保护区是小相岭大熊猫小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和关键走廊带,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部分。2009年到2017年间,在这里先后放归了9只大熊猫,作为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大熊猫野外放归和孤立小种群复壮研究的场所,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应运而生。近日,记者就走进了这些追“猫”的科研人员,了解他们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片区建设所提供的科研支撑。
3月10日,初春的栗子坪保护区乍暖还寒,一场大雪悄然而至。作为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的成员,田春洋和朱玉东常常会结伴前往保护区开展科研巡护监测,调查大熊猫及其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采集竹子、土壤及粪便样品,监测大熊猫种群最新动态。多年来的合作,让他们成了山林间配合默契的队友,只要听到动物的声音,朱玉东便会立刻举起相机寻找动物的身影,田春洋也会马上拿出望远镜和记录本待命,在寒冷冰雪中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是全国首个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的以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的开放实验室,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科研团队,他们为推动科研项目进展,提升大熊猫精细化管理水平坚守在石棉。同为四川农业大学兽医专业研究生的朱玉东和田春洋就是在这里,建立了夫妻+队友的双重“革命情谊”,成为了彼此工作生活的双线“战友”。
“我俩专业本身就是兽医,在了解到这个工作跟保护熊猫有关后就来了,就是内心的这份喜爱让我们在工作上更加努力。”田春洋说。
与想象中保护大熊猫工作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整日与大熊猫为伍,穿梭山间去追寻大熊猫的身影,而是日日与大熊猫的粪便相处。随着放归大熊猫颈圈的脱落,大熊猫监测工作会从野外无线电监测转向以实验室粪便DNA分析监测为主,朱玉东和田春洋对大熊猫粪便的研究,直接关系团队对放归大熊猫野外生活状况和栗子坪保护区大熊猫小种群生存现状的掌握。
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团队15人中,近一半的人来自外省,他们怀揣热爱与梦想,从天南海北奔赴而来。2018-2021年间,他们通过DNA分子检测手段,检测350余份大熊猫粪便DNA样品,鉴定出33只大熊猫个体,初步建立了石棉县大熊猫DNA数据库,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先进集体”、四川省“最美巡护团队”、“四川省大熊猫保护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雅安五四青年奖”、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杨尧 本网记者吴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