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秸秆回收增效益 渡普镇变“负担”为“机遇”


(资料图)

8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渡普镇蒲圻湖村的上千亩玉米田,远远望去,一辆辆搂草机、秸秆打捆机穿梭在田间地头。

在隆隆的轰鸣声中,散落在田间的玉米秸秆被打捆机吸入,经过旋转、压缩、捆绑……变成一个个整齐的“草”垛后再被“吐”出来。两辆大型货车在地里缓慢地行进着,农民弯腰将一捆捆秸秆捆装上车。

“秸秆处理是个麻烦事,以前大家都是用火烧,但是这种做法容易引起火灾,产生的烟雾还会污染环境。”该村党总支书记昌先发说,现在可以把秸秆打包卖出去,不仅解决了处理问题,还额外收入不少钱,非常好。

去年年底,昌先发通过多方打听,在安徽找到一家秸秆回收企业,运用新型秸秆机械,采取“割-碎-打包”一体化模式,达到粮食作物收割、秸秆打碎、打包同步进行,增加了秸秆循环利用率,从源头上避免了秸秆焚烧现象。

“我们村耕地面积有5000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有1500亩。”昌先发介绍,企业以480元/吨的价格回收,经过真空包装发酵后主要用于牛羊饲料。“我们联系的这些企业,主要为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供应回收的秸秆。”

据介绍,目前这一模式已在该镇蒲圻湖村、渡普口村、东湖村、杨家咀村开展,集中仓储点设在蒲圻湖村蔬菜集散中心。在这里,记者看到前来售卖秸秆的车辆络绎不绝,登记、过磅、搬运秸秆、钱款结算,每天都能看见这样“好丰收”的景象。

“今年这4个村总回收量有6000吨,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渡普镇相关负责人说,以往“不敢烧”的秸秆,变成了现在“舍不得烧”的宝贝。

渡普镇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导向,在资源化综合利用上进行诸多探索,拓展秸秆离田渠道,实现了从“一烧了之”到“点草成金”的转变。通过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方式,加快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由“禁”到“用”,变“堵”为“疏”,不仅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提高了农民收入,更能有效地预防大气污染,助力绿色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秸秆回收的知晓率,确保全镇范围内的秸秆都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努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渡普。”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