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世界新视野】殿试也押题?张之洞差点与一甲无缘,多亏慈禧太后赏识,改变命运

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16岁时就中了顺天府乡试的第一名解元,但是直到27岁时才得中进士。张之洞殿试时因为“押题事件”,险些被监试官把试卷扣留,后来多亏了慈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破格提升,才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于道光17年(1837年)9月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省安龙县),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


(资料图)

道光30年(1850年),张之洞回到祖籍直隶南皮参加县试,一下子就考中了第一名,成了一名秀才,当时他还不到14岁,可谓少年得意,被人们称为神童。

考中秀才后,张之洞又在县学中学习了2年,之后参加顺天府乡试,又是第一名,这时他才16岁。

但是,从这以后,本应一气呵成,金榜题名张之洞却遭遇了许多波折,直到11年后才有机会参加会试。

顺天府乡试以后,张之洞先是抽时间去帮父亲办理军务,没想到没怎么参与过军旅事务的他一下子累倒了,不得不回家养病,被迫放弃了咸丰3年(1853年)的会试;

咸丰6年(1856年),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在

同治2年,张之洞终于参加了会试,取得了141名,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而正是这次殿试,使张之洞差点与功名失之交臂。

原来在殿试之前,应试的进士们谈论什么样的文章能被皇帝看上。有人说顺治朝的马士俊、乾隆朝的汪廷珍,都是因为在策论中直指时弊,言辞犀利,结果一个中了状元,一个中了榜眼,所以今朝也应该以“谠论”为主。

结果这批考生们在殿试上一个个全都激昂慷慨,这下可把监试官给吓坏了,全都是挑毛病的,歌功颂德的一个没有,那慈禧太后还不得急眼阿。

其中江苏贡生吴大澂的考卷就被扣了下来,监试官们互相商量不能让慈禧太后看到,还打算治他一个“壅蔽”之罪。

轮到张之洞的试卷,监试官们一看,这简直就是一份声讨科举考试的檄文嘛。

他的文章题目是《得贤才所以治天下,而总论资格科目之得失》,他在文中大谈科举考试的弊端,说不经科举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

按说,像这样一篇文章,依着监试官的意思,也应该被打入冷宫。但是张之洞的文笔实在是太好了,加上他又有前状元弟弟的这么个身份,监试官们踌躇再三,把他放到了二甲第一名的位置。

没想到的是,慈禧太后在观看呈上来的文章时,不知怎么就对张之洞的这篇文章越看越顺眼,破格把他往前提了一下,这下就成了一甲的第三名,张之洞成了这年的探花。

晚年张之洞

清朝文人朱克敬在《瞑庵杂识》中谈到了这件事,评论说:“人生遇合,固有莫之为而为者。”

张之洞没有参与其他考生的“押题”,却险些被牵连;被排到二甲原本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没想到被慈禧太后给提成探花。而原本那位不走运的探花,最后被排到什么名次,也就无人提起了。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