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副总裁佘海峰
“双碳”风潮下,光伏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及全球市场的全面推动下,光伏产业装机规模屡创新高。
光伏行业正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不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光伏行业尺寸不统一、竞争加剧、产能过剩等问题越发凸显,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留意到,尽管近期在上海举办的SNEC展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新产品、新技术密集发布,但在这热闹的景象下,还是难以掩盖人们对上述情况出现的担忧。
基于此,《华夏时报》记者在SNEC展会上,也就公司及行业发展情况对隆基绿能副总裁佘海峰和集中式营销中心总裁高军进行了采访。
积极参与,但不以低价竞争
近一个月来,硅料价格继续走低,硅片价格随行就市,连番降价,光伏企业价格竞争十分激烈。
佘海峰向《华夏时报》记者直言,在中国光伏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价格战开启过两轮,但最后往往采取激进的低价策略的企业,最终都被市场淘汰。
他表示,面对价格竞争,一方面隆基会积极地参与竞争,尊重市场,但不会以低价竞争为策略。他相信,即便不用低价竞争,隆基也能够赢得一定的品牌认可,对于市占率的维持以及市场地位的维护,公司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记者查阅天眼查时发现,目前存续及在业的A股上市企业248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95家,科创板企业有13家。
近些年,光伏行业头部企业优势聚集效应愈发明显,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是否还有机会?如果有机会的话,产业链的机会在哪里?
在佘海峰看来,任何一个产业对任何公司都是公平的,中小企业一定还有机会。他直言,如果中小企业成立之初,就试图做跟其他家一样或者同质化产品,在这个时代机会是比较小的。但是,如果有的企业创造了大企业没做到的差异化的价值,就会有生存空间,因为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环节,能够创造差异化价值的公司,一定具有存在的价值。
产品尺寸发布需集中统一
中国光伏行业迅猛发展的这十年,技术方案和路线层出不穷。但要说最令人眼花缭乱的,无疑是产品尺寸变化。从最早的156开始,硅片尺寸先后经历了156.75、158.75、166、182、210等尺寸。
对于行业内探索的矩形尺寸,佘海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反对。不过,他也提到,再也不要把尺寸作为竞争手段了。他认为,企业研发人员等以尺寸作为竞争手段的行为,非常不高级。
佘海峰进一步表示,对客户最大的价值,就是不要让他们为尺寸困扰。整体而言,尺寸价值是比较有限的,只有在新的技术推出,大家都在建生产线的时候,才好去匹配新的尺寸。他表示,如果每家发布出混乱的尺寸,它的价值就没有了。另外,如果基于既有的PERC技术,大家再盲目地改造升级,客户原有尺寸设计再改,意义也不大。
记者研究发现,近年来,组件尺寸的不统一,确实对上游配套厂商和下游系统集成商来说形成了极大的考验,也给终端的业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佘海峰坦言,“基于N型,比如说TOPCon、异质结甚至其他的一些新一代技术,我们希望采用新的尺寸。”他认为,大家统一集中于某时间段,发布一个可能带来终端价值的尺寸,是比较健康的投资方式。
行业淘汰现象或将出现
隆基绿能2022年年报披露,2023年,公司计划电池、组件出货量目标85GW(含自用)。
当下,业内不少人士认为,今年光伏行业产能会过剩,这一背景下,隆基85GW目标是否还能实现?
佘海峰表示,当市场总量下降的情况下,隆基也不会一味追求85GW这个数字。85GW目标提出,是基于公司手上的订单、扎实的客户基础以及全球业务场景下不同市占率的分布情况,和对市场宏观大势综合判断。
他认为,市场的优质产能不会过剩。目前,光伏市场整体产能仍在加速,只不过由于进入人多,产能扩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增长速度,没有办法消化这么大的产能,可能会有一些行业淘汰现象出现。
未来技术战略选择方面,佘海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可能的路线上,隆基都会持续的投入,这是作为老牌龙头企业的使命。他认为,验证一个路线不可能,对行业带来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未来会给行业节约不少创新的成本。
Hi-MO 7有望在下半年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展会现场获悉,Hi-MO 7是隆基基于HPDC技术推出的组件新品,该产品保持M10标准组件尺寸,量产功率可为22.5%。
关于新品的市场定位,高军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道,“Hi-MO 7是公司面向集中式市场的一款新推出的N型高性能的产品。Hi-MO 5自2020年推出之后,市场表现非常好,产品在成熟稳定可靠,以及发电性能方面超出预期,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高军进一步指出,“隆基集中式市场会由Hi-MO 5和Hi-MO 7担当主力,Hi-MO 6主要用于分布式市场。Hi-MO 7优先面向地表反射率高、环境温度高、土地面积有限、人工成本比较高的应用场景。”
量产方面,高军预计,Hi-MO 7将在下半年实现量产,并在今年年底形成30GW的有效产能。他表示,在前期的推广中,Hi-MO 7已经得到市场上很好的反馈。
不仅如此,佘海峰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公司HPBC目前已经实现量产,今年年底产能规划为30GW,该项技术采用P型做背接触,而且是非常低成本实现,对行业来说是一个创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