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外滩艺术季”的一场“外滩猫街”展览,让方浜中路成为热门打卡点。从古戏台出发,几百米的老街方浜中路上,各种可爱猫咪形象被绘制在外墙之上,然后被晒在各类社交媒体上。
黄浦区对整个老城厢以及周边制定了规划,规划方案提出,围绕老城厢,将架构“一轴、三心、多组团”。其中“一轴”为方浜路—昼锦路公共活动带。昔日,方浜中路的确就是老城厢的“中轴线”。北邻城隍庙,南近曾经的县衙署,从诞生伊始,它就是一条通衢市集。
(相关资料图)
它的存在,见证了上海的兴盛:元代上海海运漕粮兴起的沙船业,沟通了南北航线和长江、内河、远洋航线,促进了上海地区贸易和钱庄的兴旺。为对抗沿海倭患,明代起,人们在老城厢建筑城墙。到清代以后,一大批“以敦乡谊,以辑同帮”的会馆公所组织在老城厢纷纷落脚,一系列私家宅邸和园林随之出现。东门、南门内外和城隍庙周围、虹桥头、红栏杆桥、松雪街及从十六铺到南码头沿江地区,街巷纵横,店铺林立,人烟稠密,形成“一城烟火半东南”的繁华局面。
魏斌 摄
1
现在,从人民路、中华路交界口走进方浜中路西端不远,还能见着一座大门密封、蓝白相间的醒目楼墙。这座几层楼高的院落在1949年之前是静文女子中小学,之后是方浜中路第三小学的主校区。周边曾有两所私立小学:培育小学和尚德小学。
我读小学的时候,此地是小北门街道地段医院,里面有好几位名老中医。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天,居民在挖一个防空洞时突然塌方,我母亲受了重伤,就是在地段医院一位阎姓医生的悉心诊疗下伤愈康复的。小北门街道地段医院撤销之后不久,原址成了豫园街道派出所。
而今斜对面的上海市实验小学新校址,曾经是很大一片旧式里弄。上海市实验小学旧校址就在露香园路上,前身即是创办于1911年的著名的上海市立万竹小学,科学家周培源、名画家陈秋草都曾是万竹小学的学生。
往东再走几步,是南市区图书馆旧址。对面的慈修庵所在,最早是梨园公所。梨园公所是上海京剧界的行会组织,由名伶夏月恒、潘月樵等人组织伶界共同策划筹资,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设长生会,专事资助贫苦艺人,后改名为上海伶界联合会。慈修庵旧址本在梨园公所后面,当年也是沪上出名的禅寺,创建于清同治年间的1869年,后经重新整修,扩设了道场,原梨园公所与禅寺融为一体。
海沙尔 摄
2
穿过今天的河南南路,就能望见老市长汪道涵题额“上海老街”的大牌坊了。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读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每次举行长跑比赛,赛道就以河南南路划界,常常沿中华路、河南南路、人民路跑完“环城半圈赛”——这里的城,自然是指已被拆除的老城墙。
方浜中路过去很热闹,沿方浜中路东行至中华路、人民路口,直至东门路黄浦江畔,银楼、酒楼、饭馆、棉花、绸缎、绣品、皮货、参茸、药材、木器、洋货、海味、腌腊及南北杂货,包括照相店、字画店、寿衣店、烟纸店等大大小小的商铺,鳞次栉比。有“三大祥”(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三家绸布庄),有“童涵春”国药号,会馆公所也比比皆是,确如诗云:“一城烟火半东南,粉壁红楼树色参。美酒羹肴常夜五,华灯歌舞最春三。”
我小时候,最吸引我的是城隍庙隔壁的小吃店,步入城隍庙大殿两厢,各色点心目不暇接,迄今忆味,犹觉唇齿留香。
20世纪90年代初,豫园旅游商城改造扩建工程建竣之前,我几次陪同市楹联学会会长苏渊雷先生前往豫园走访考察。苏老当时重病在身,但为组织、拟定、邀约、题写商城内仿明清古建筑的匾额、楹联人选及内容,尽心竭力:“华宝楼”是周谷城先生题额、钱君匋写的“悦宾楼”……现旧校场路上那一块“皕灵楼”金字招牌,遒劲俊逸的草书,即苏老为豫园题写,堪为绝笔。
3
小东门就是宝带门,当年这扇大城门也并不在东门路口,而是在方浜路口。宝带门外的东门大街毗连繁盛的十六铺码头,进了宝带门,就进了上海城。今天一走进方浜中路口,仍见宝带弄。过去宝带弄内有渔业公所、蛋业公所、蚕业公所和水果公所,那里还是十六铺码头搬运工人的聚集地。
今天的“外滩猫街”所在位置,即近宝带弄口,靠着玄扈台。不熟悉老城厢的人可能会认为这座当街而立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大戏台是老古董,其实这是建于1999年的新建筑。当时,配合豫园商城扩建,方浜中路辟作“上海老街”,就建了这座仿古大戏台。
徐光启字玄扈,玄扈台就建在光启路、花草弄与方浜中路交会处。而光启路原名老县前街,1912年改名县基路。当时,上海市政府奉命在县前街口立一座大石坊,老百姓就习惯称之为“阁老坊街”,后为纪念徐光启改名光启路。
建玄扈台,是为了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事实上,在没有玄扈台之前,此地就已经是十分热闹的市肆了。过“四牌楼”“名医堂”,往东直至方浜中路人民路口的“童涵春”一段路,也就是现在的“外滩猫街”范围内,几百米道路两侧,大大小小的商家店铺鳞次栉比,熙来攘往,市声鼎沸。
海沙尔 摄
4
就在最近打卡“外滩猫街”那天,我顺路去上海五香豆商店,想买两包爱吃的五香豆,却发现正对着湖心亭的老字号店已拆,说搬迁别处了。
我忽然想起这里附近曾有一个动物商店,小时候我常一个人跑来看这里展陈、出售的各种小动物。父亲曾经告诉我,我出生前两年,桂花厅边上有一个动物园,有松鼠、兔子、猴子、大蟒蛇、猫猫狗狗,还有豹子,对外展出,收5分钱门票。后来我问过好几位老前辈,都说老城隍庙那里过去确实有动物园,说是“园”,其实是把动物放置在室内的笼子里供游客观看。我小时候经常跑去玩的动物商店,应该就是老城隍庙动物园所在的位置。
傅湘源先生的《春申轶事》中提到过,“八一三”之前,距方浜中路不远的文庙路上,有一个“上海市立动物园”,是上海最早的动物园,集有狮、虎、熊、豹、狼、狐狸、大象、灵猫、袋鼠、麂鹿、骆驼、野猪、孔雀、鳄、蟒等及鸟类动物百余种。20世纪30年代初建立,曾经轰动上海滩。淞沪战事爆发后,日军战火也烧到了南市文庙一带,法租界公董局接收了动物,“上海市立动物园”就此不存在了。
而今,大豫园片区改造规划启动征收工作后,居民动迁的步伐加快了,方浜中路上一度冷清了。若不是这一趟出现了几十只让人驻足的可爱“大猫咪”,飞檐翘角的玄扈台更显得格外孤寂了。
犹记得,小时候,我父母来到上海,无依无靠,只有一户远亲住在方浜中路附近的马街。每到大年初一,父亲总带我去他家门口放一束甘蔗。那时我们生活拮据,买不起更贵重的礼物,所拥有的只是一份能让亲戚在新年第一天一早推开门看见的甘蔗,寓示生活节节高的意头。如今,父亲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马街也早已不复存在了,每一趟偶过此处,心里却还有一份回甘的甜味。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本文作者:何振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