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7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通过查看食堂后厨视频,查阅采购清单,询问涉事食堂负责人、后厨相关当事人、当事学生和现场围观学生等,判定异物不是鸭脖。根据国内权威动物专家对提取的当事学生所拍现场照片和视频进行专业辨识,判定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
央视网评论:
把食堂办好很重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没有哪件事比吃饭重要。要么在家吃,要么下馆子。顿顿下馆子成本太高,顿顿在家做不现实。于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食堂诞生了,惠而不费,集约省劲。
尤其是现在,在生活的快节奏与时间压力之下,大部分工薪族、学生,还有部分老人,吃饭都在食堂。食堂好不好,能直接决定大家每天的幸福指数,成了一件极端重要的事情。
食堂怎么样,有三个判断标准:安全、好吃、便宜。
同时能做到这三点的,恐怕不多。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餐饮卫生问题。譬如,此次的“鸭鼠”事件,涉事食堂曾经“劣迹满满”,成为校内外、省内外人所共知的一个典型“脏食堂”。
甚至不用看新闻,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记忆中,拎出来几件关于食堂的糟心事儿。有人在食堂的汤里,喝到过完整的抹布;打了一盘素菜,里面却是“荤素搭配”,有肥嘟嘟的菜虫;进一次食堂后厨,脏乱差到想把过去吃的饭都吐出来……
这毫不夸张,如果开一个吐槽食堂的帖子,估计轻轻松松就能盖几千层楼。
在很多人眼里,做饭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儿,采买、涮洗、烹制,琐屑极多。有时候小心翼翼,也难免杂物落入,泥沙混入。对食堂来说,做到干净卫生,除了刚性的监督,还得有整个后厨系统对食客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种尊重,就是庖厨内的“君子之道”。我们在食堂吃到那些匪夷所思之物,除心里膈应之外,还会有一种赤裸裸的被羞辱感。来到食堂消费,怎么就吃不到一口干净饭?
其实,人民群众对食堂的要求本来不高。譬如对好吃这一标准,大部分人就是念叨念叨,吐槽一番,还是会保持宽容。食堂的饭的确很难做到特别好吃,一方面有客观原因,为了调节众口,许多菜色做了中和改良,譬如川菜要减麻减辣,粤菜则要稍做增味,并且大锅菜实在不好炒,炒不透、没锅气。
但另一方面,也会有主观的懈怠。部分食堂里的师傅,好像对大家的宽容有点“心安理得”的意思,放低了对口味的要求,甚至有种“给啥吃啥要啥自行车”的傲慢。
这么一来,原本为群众办好事的食堂,就在不少地方沦为一个“不想去、但不想去也得去”“还没去就能想到啥滋味”的鸡肋之地。
单位食堂更为特殊的一点,在于它的天然垄断性。一般,某一单位、某一学校、某一企业的食堂数量,都是有限的,无论如何都有固定食客。用心也有钱挣,不用心也有钱挣,那就很难天天用心了。这样的好生意,有“关系”就会更好拿下,所以有的后厨也成了腐败高发地。譬如,曾让天津家长极其气愤的某小学食堂,以及这次的“鸭鼠”事件,公众质问最多的,就是这样的商家是怎么通过资质审核和监督检查的?里面的猫腻到底是什么?
出问题的后厨,不但“油腻”,还有“猫腻”。最近几年,随着彻底扎实的反腐倡廉、风气整肃,社会整体能见度有质的变化,食堂也不例外。招标、采购、承包,在绝大多数地方都能做到公开透明规范。并且,互联网大厂“下场”、各地高校“参赛”,食堂界也“卷”起来了。不但干净卫生便宜,还有南北菜色、创新融合。社交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类“食堂博主”,每天打卡学校食堂、单位食堂,惹得艳羡之声迭来。有的学校和企业食堂,已经成为招生招聘的金招牌之一。
我们爱吃饭,我们天天要吃饭,所以把食堂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和高级福利,纳入了每个人的判断逻辑,成为衡量幸福感的标准之一。现代人不容易,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读书、奋斗,早早出门、忙忙工作,一日三餐能吃得可口舒心、经济实惠,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所以,把食堂办好很重要,比想象中还重要。
来源:央视新闻、央视网
编辑: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