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灵关:千年关隘展古韵今风

灵关镇老街

3000多年前,它是古蜀国的后户,守护着神秘青衣羌人的家园;2000多年前,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开辟此道路;1000多年前,它是西蜀边关;而今,它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历史遗迹。这就是灵关关隘,因地处灵鹫峡而得名。


(资料图片)

灵关,后来泛指灵关地区,即今天的灵关镇的整个区域,位于宝兴县城以南,东南与芦山毗邻,西与天全接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的灵关早已厂房林立,成为汉白玉石材产业基地。

据山之险守护青衣羌国

近日,阳光照耀在芦山通往宝兴的灵鹫峡山间内,沿10公里的灵鹫峡峡谷前行,只见河水穿流其中,急湍奔腾,气势磅礴,两岸危石悬空,峭岸陡壁遮天,云雾缭绕其间,晴空日照,金波粼粼,奇峰危石,蔚为壮观。

3000多年前,太阳同样从这里升起。那时,灵关是古蜀国的后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蜀王杜宇“以熊耳、灵关为后户”。

灵关之南,顺宝兴河而下的流域内,生活着杜宇王朝的子民们。杜宇,据传说是第四代在古蜀(今四川成都一带)建国的君主,善于耕作。据《华阳国志》记载,杜宇在成都平原建国后,认为自己的成就会比蚕丛、柏灌与鱼凫三个君主高。因此,他积极地开疆扩土,使得国土领域往四方扩展,向西就将领土扩展到今芦山、天全一带。

那时,灵关是古蜀国的西南边关,传说杜宇曾越过镇西山到芦山一带(包括灵关附近)巡视边关,倡导农耕。

灵关,作为一道古老的关隘,凭借着天险,抵御着外来部族的入侵。灵关及其周边的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可曾想到,几百年后,灵关却成为一个部族逃生的地方。

时间回溯到2300年前的某一天下午,灵关之南,阵阵马蹄声、喊杀声传来,一队人马在灵鹫峡急行。这是青衣羌国国王安阳王带着子民们在这条峡谷内前行,方向是现在的芦山往宝兴方向而行。

当天,安阳王带领着青衣羌国的军民们与取代杜宇王古蜀国的开明王军队展开了一场生死战斗。

安阳,又称蜀王子,生年不详,羌族。出生在雅安青衣江畔。公元前816年,他们的部族生活在以宝兴河为源头的河流地段,因为族人喜欢穿青衣,所以他们被历史学家称为“青衣羌人”,他们所居住的河流也叫作“青衣江”,他们的国号为“青衣羌国”。

青衣羌国西邻大渡河流域的青羌部族,南邻越西牦牛羌部,东北靠冉駹羌部,安阳王统领青衣羌民沿青衣江向东南方开拓发展,建立了青衣江畔富庶的农业区。青衣羌民大部居于平川农业区,国内旷日无战争,安阳王只重农耕富民,只求居安一方。年长日久,国家失去了军事防卫能力。当开明王带着军队前来攻打时,安阳王只好组织军民进行战斗。

开明王与安阳王在今天的芦山一带展开战斗。最终,青衣羌国战败,安阳王带着部族往灵关方向逃亡。

身后是开明王的追兵,前面是万仞悬崖和湍急的河流。到达灵关时,面对峰峦竦峻、林木深阻的峡谷,安阳王下令部队突破天险,往北而行。

据《宝兴县志》记载,公元前475年后,灵关已是青衣羌国领地,古蜀国开明王与青衣羌王安阳王曾在今芦山一带有过一场生死之战,后安阳王据灵关之险逃生,使青衣羌国得以延续。

灵关因地处灵鹫峡而得名

古道“临关”商贾兵镇要道

灵关,是宝兴的南大门,交通便利,国道351线、省道210线贯穿而过。

从芦山县城到宝兴县,可以走国道351线,也可以走灵鹫峡。两条平行的道路,在宝兴河的两岸,有着不同的历史记忆。要想感受灵关的险,要想找寻灵关的历史过往,还得走灵鹫峡。

公元前206年,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但西南边陲之地常常叛乱。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朝廷派出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司马相如平定西南夷后,设青衣县(后改为汉嘉县),辖灵关,开通灵关道。

在司马相如通西南后,开通了现在芦山到宝兴的道路,即灵关道。灵关道(又称青衣道),古人有“相如今何在,极目望灵关”之诗句。

灵关,成为西南夷通道上最重要的商贾云集之地。

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这座古老关隘曾改名为“临关”,意即“和吐蕃相邻之地”。

史料记载,雅安历来就是历代各朝的边陲要地,转输兵员,运送战备物资,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段历史时期,雅安虽然被划入中央政权的版图,但雅安所处的位置,均属边关。兵镇是雅安最常见的建制。

雅安地处边关,而作为雅安边关的灵关,依然战乱不止。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灵关县;唐武德六年(公元624年)废县设兵镇,灵关和始阳、和川、安国成为唐朝西南重要的四大兵镇之一。

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今汉源清溪镇筑城池抵御吐蕃军队。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韦皋率大军分九路出雅黎。转战千里,大胜而还。据史学家考证,其中一路就是从灵关出发的。

《寰宇记》记载:灵关“四向险峻”,“一夫守之,可以御百。”也正是这样的天险,让韦皋选择从灵关出兵,出奇制胜。

虽然平定吐蕃叛乱的主战场不在灵关,但毋庸置疑的是,从灵关出兵,对于整个战事的胜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韦皋的到来,让西南各族和雅安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跟随着盛唐的脚步,灵关作为西南商贾兵镇要道,也迎来一个繁荣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今天的灵关镇一隅 蒋鑫 摄

承载历史见证场镇发展

随着宝兴河注入青衣江,在历史的长河中,灵关伴随着王朝的更替,承担着自己的边关重任。

据史料记载,灵关兵镇至唐亡(公元907年)废除。宋朝时,灵关为一个寨。元代,灵关及宝兴县境内为土司领地。1729年天全州“改土归流”建钟灵乡,1944年改为灵关乡,1952年置镇。随后经过几次的“乡”与“镇”的变换,终于成为现在宝兴县第一大镇:灵关镇。

灵关承载着千年历史,也见证着场镇的发展。

灵关,作为四川旅游西环线(小西环)、大熊猫生态旅游线、“5·12”汶川特大地震生命通道线上的重要节点,地处以成都四季风光带为内层、以川西景区为外环的两个风景圈层的核心地带边缘,是前往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神木垒生态旅游区、熊猫古城景区、东拉山大峡谷景区等旅游目的地的必经之地。

如今的灵关镇,是全国重点镇、中国民间艺术石雕之乡、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也是宝兴县的工业重地,境内有企业200多家,以大理石板材加工企业等为龙头,成为集科学开采、精细加工、科研环保、精品展销于一体的汉白玉石材产业基地。灵关汉白玉产品用途广泛,深受国内外石材企业追捧,是各类石材展览会的主角之一,产量占全球汉白玉产量的30%。

眼下,随着宝兴县城功能疏解工作的快速推进,灵关正走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

本报记者黄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