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斑驳的墙体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外斑驳墙体“穿新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修天桥,连起学校新、老校区,让师生出行更安全便捷;墙体彩绘,让斑驳的外墙穿上“新衣”,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路边的闲置小屋改造成暖心的户外劳动者驿站……这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辖区党委、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党建引领,校地合作”呈现出的诸多亮点。
为优化四川农业大学周边秩序,给师生们提供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我市和雨城区两级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文明创建为契机,深化校地资源共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等举措,助力校园周边环境全面提升,在融合联动中实现校地共建共赢。
变化有目共睹
学校周边环境越来越好
“这座人行天桥为师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道。”2月24日上午,从四川农业大学新校区拉着行李箱到老校区的刘同学告诉记者。
刘同学来自山东,是该校大二学生。他说,每天上下课时段,是师生来往新、老校区的高峰期,但连接新、老校区的只有一座濆江桥,因桥面窄、人行道拥挤,为赶时间,有时不得不走机动车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没想到,地方党委政府替师生着想,修起了人行天桥,现在方便多了。”
在四川农业大学南门值班的保安唐先生也表示,自己在学校从事保安工作20年,每天都会目睹师生在濆江桥上拥挤的场面,但随着人行天桥的建成,这样的情况没有了。
记者看到,该人行天桥为钢架结构,一端在老校区,另一端在新校区,行走在天桥上的师生络绎不绝。
施工人员介绍,这座钢架天桥长120多米,去年10月动工,近日才准许通行,从动工到开通,只用了几个月。
此外,四川农业大学周边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张家山路135号、200号大院等老旧小区进行了路面黑化、门头更新、乱线整治等深度“美颜”;学校动物医学院的外墙不见了过去的斑驳陈旧,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墙绘,同时新增停车位、划定停车线,缓解了停车困难的问题;学校动物医学院附近一处闲置房屋也改建成为户外劳动者驿站,驿站内配有空调、书籍、饮水机、微波炉、便民药物箱等,户外劳动者和学生可以在此休息。
据了解,四川农业大学周边环境整治是由雨城区东城街道牵头,联合市、区两级相关部门与学校相关院系共同治理的结果,是校地合作在“互联互动”中结出的“共建共享”果实。
校地务实合作
实现资源互补共建共赢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周边环境对校园治安秩序、文化氛围、交通安全等都有影响,因此,综合治理、营造安全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2020年10月,雨城区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十四五”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共享。
按照“高校名师+社区”模式,建立社区名师工作室,整合高校导师资源,实施导师帮带制,吸引学校20余名优秀师资力量入驻社区名师工作室,为全区29个社区导入名师资源,为建设精细化、人性化、智慧化现代宜居新小区提供前瞻化、科学化指导和智慧指引。将雨城区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区“戴鹏工作室”、西城街道“老徐工作室”等7个工作室打造成为全区“名室”,融合导师团队智慧和基层一线工作经验,提升社区治理骨干队伍整体素能,夯实城市基层治理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四川农业大学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五社联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助力计划”等项目时,雨城区联合导师团队,结合疫情防控,先后在8个社区、39个小区开展心理访谈和压力疏导活动,帮助社区工作者实施情绪管理,引导小区居民化解压力;深入16个小区,为居民、志愿者、网格员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的方针政策和“为民、靠民、惠民”的创建理念传达到千家万户。
为进一步优化四川农业大学周边环境,整合组织、综合执法、住建、街道社区等多方力量,细化城市节点打造、环境秩序整治项目34个,营造良好的校园外部环境;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共会议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场所,设立29个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站;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医护理学院、食品学院等先后组织1000余名党员师生志愿者到青江街道孝廉社区、东城街道新康路社区等开展“童伴之家”“微心愿认领”“公益服务一小时”等志愿服务100余次,认领兑现“微心愿”200多个,办成好事实事340多件。
针对四川农业大学新、老校区师生出行高峰时段过往濆江桥拥挤的问题,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修建人行天桥,惠及学校师生。
为更好规范摊贩经营秩序,雨城区委组织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住建局、区公安分局、东城街道以及四川农业大学联建部门,组织开展多次踏勘和会商,由综合执法部门牵头形成《关于川农新校区外设置临时摊点的调查报告》,将采取白、夜两班人员轮流值守的方式,加强秩序巡查,引导摊贩规范化、文明经营,促进周边环境持续优化。
卢康伟张希杨英
记者彭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