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生(右)走访农户,听取群众心声、解答疑问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
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经前期逐级评审、交叉考评、差额比选、综合评审,全市有10名同志获评2022年度省级、市级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其中省级3名、市级7名。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示范引领作用,市委组织部联合本报开设专栏进行报道,积极营造学习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激励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在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春节期间,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又“火”了,接待了不少外地游客。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阿生并没有感到意外。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嘎日村从贫困村蝶变成“网红”旅游村,旅游收入突破1500万元,越来越多的群众开起了藏家乐、走上了致富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阿生被评为2022年度省级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抓班子带队伍
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2010年,32岁的阿生回到家乡,准备用在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嘎日村发展开拓出一片天地。在村民的支持下,他当选嘎日村村委会主任,2021年2月,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刚上任时,面对全村产业发展滞后、班子队伍松散、群众对干部不信任等问题,阿生把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召集到一起,一同“把脉”村情、商讨“良方”,快速找准了村内矛盾焦点和群众诉求。
针对群众反映的村级事务不公开、基础设施较差、文旅产业不强等问题,阿生一件一件盯紧、一件一件落实,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通过推行“亮诺践诺”工作模式、“干部代办”机制,引领村“两委”干部在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逐户走访慰问村民、送服务上门,“拉家常式”了解村民诉求,帮助群众解难题、想点子、谋发展。
兴产业谋发展
做强乡村振兴“主心骨”
嘎日村拥有海拔2600多米的高山牧场,村民以养牦牛、跑山猪,种植土豆、玉米为生,道路不通,全靠人背马驮,农业、畜牧业曾是嘎日村主要收入来源。
“除了走亲戚的,没人来我们这里。”阿生想方设法争取项目、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努力修通了到高原牧场约20.4公里长的“通天路”,原来长达5小时的路程如今仅需半小时,“通天路”让农牧民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产业效益。
道路修通后,不少驴友前往高山牧场露营,观看日出云海,拥有360度天然观景平台的“达瓦更扎”火了起来。瞄准机遇,村上决定采取“民宿+景区”模式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打造“云上达瓦民俗村”,不断开拓文旅发展新路子。
不少农牧民当起了“民宿老板”,目前全村已发展民宿50余家、床位70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10万余人次,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嘎日村还被评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雅安市文化旅游发展工作先进集体”。
“游客这么多,我也想试试。”看见大家的生意有了起色,脱贫户长书利用土地流转的资金,与一名合伙人一起打造集装箱帐篷酒店,尤其受到游客的青睐,收入也大幅增加。
敢担当善作为
做好集体经济“领路人”
村民富起来了,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阿生带着村干部因地制宜,探索景区带动、入股分红、承接服务、民俗演艺、民宿联盟等多元化发展路径,实现“山区变景区、林地变宝地、民房变民宿、文化变文旅”,促进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牵头成立村集体主导的“嘎日文旅公司”,将1000余亩集体林地等入股景区、占股15%,按景区门票收入的20%分红;推动建立民宿发展联盟,采取“评星定级”模式统一经营高端生态民宿产业;成立硗碛民俗文化演艺队,发挥“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举办大型歌舞表演;组建服务小分队,承接景区绿化维护等劳务性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带动5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一个个“金点子”转化成打开增收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嘎日文旅公司获评“四川省第二批脱贫攻坚龙头企业”,嘎日村集体经济从零起步,到2021年收入138万元,再到2022年收入221万元,连年突破百万“关口”,成为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第一村,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面对村庄的积极变化和群众的拍手称赞,阿生表示:“作为成长于革命圣地的一名党员、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将弘扬长征精神,带领干部群众用勤劳与汗水共同建设美丽幸福乡村,不负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重托,对得起肩上扛起的责任。”
雅组轩本报记者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