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盛近期下调国内部分股份行和大行评级,招商银行主动回应。
(相关资料图)
7月10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招商银行投资者关系部近日发布《关于高盛报告涉及CMB有关问题的澄清》,称高盛的判断对部分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并对高盛报告中有关招行资产质量方面的分析进行反驳。
就在一周前,高盛曾发布一份下调国内部分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评级的研报,总计近百页,引发市场对高盛“看空”内资银行股的担忧。随后,高盛方面火速回应称,没有“唱空”中国银行股,只是调整个别银行的评级。
一位银行业首席投资策略师在接受南都·湾财社采访时表示,“高盛这份报告是基于一个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的假设。分歧点在于高盛的假设或许没有错,但高盛设定假设的情景可能和现实情况有比较大的误差。”
招行发文回应高盛研报
具体来看,招行在澄清文件中指出,高盛研报中所使用的分析指标缺乏逻辑性,且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数据错误等问题。
以地方债为例,高盛推测招行对政府平台融资约1万亿元。招行表示,该行一直以来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高度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结构性和区域性风险,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的管理审慎严谨。截至2022年末,招行表内贷款只有1325.64亿元,仅占招行全部贷款的2.32%,平台债投资规模很小,包含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在内的所有地方政府相关融资远低于高盛推测的1万亿元。
招行称,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业务的不良贷款率0.14%,较上年末下降0.4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优良,招商银行地方政府平台的融资风险整体可控。
除此之外,招行还对高盛报告关于该行“仍需进一步确认340亿元的债权投资不良资产,且仍需进一步确认340亿元的损失”这一推断进行了反驳。
招行指出,该行2022年年报已经披露“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中阶段三资产余额为341亿元,阶段三损失准备324亿元,两者都已经充分披露和充分计提,招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并不存在高盛所推断的需进一步确认和计提的损失情况。
高盛报告还提及,招行仍有60亿元的不良贷款需进一步确认,计算依据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垫款”中阶段三资产余额占比,来计算招行“实际”不良贷款率,并进而推断招行仍有60亿元的不良贷款没有确认。
招行则认为,此处分析师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即计算不良贷款率时,分母当中包含了票据贴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和垫款”),而由于票据贴现当中一般没有不良贷款,因此不良贷款率自然会比“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垫款”中阶段三资产余额占比要低。
高盛此前发声:并非“唱空”
前述提及的高盛报告是高盛于7月4日发布的《中国银行-测试“不可能的三位一体”》报告。该研报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对当前国内银行股的看法,并对12家银行进行了评级。
其中,报告给予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华夏银行等5家银行的评级下调为“卖出”,给予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南京银行“中性”评级,给予邮储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和建设银行“买入”评级。
报告一经发出,便引发了银行业界的广泛争议,并被引申为高盛“看空”内资银行股。7月6日,高盛对媒体回应称,“研报部分调整了个别银行的评级,并非唱空中国银行业”。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高盛报告中涉及的三个主题分别为:涉及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地方政府债务敞口,包括规模、组合和分布;地方政府债的利润损失而导致的银行盈利风险;评估地方政府债风险因素对不同银行带来的差异化影响。
高盛在研报中指出,如果地方债务被允许展期,则违约风险可控。随着地方债务余额继续增长,高盛预期存量债务展期及新增债务均会面临利率下行,从而带来利息收入损失。同时,高盛认为,地方债务中债券占比也是银行利润增长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位银行业首席投资策略师在接受南都·湾财社采访时表示,“高盛这份报告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其预设的假设是此前有市场说法称‘中国政府会主动出面要求银行承担地方政府债务层面上的展期’,但事实上不太容易发生这种极端的情况。所以分歧点在于高盛的假设或许没有错,但高盛设定假设的情景可能和现实情况有比较大的误差。”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市场中存在的争议,高盛相关人士表示,“市场对于研报的部分观点存在一定的误解。高盛并没有假设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相反,高盛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这一事件对银行利润会有影响,但对各家影响不一。”
不过,也有银行业资深分析师指出,高盛报告是外资机构正常的投资评级分析,市场对此应客观看待。
国内券商发文力挺国有银行
对于高盛下调部分国有大行的评级,国内券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中资银行股仍具配置价值。
7月6日,中金公司货币金融分析部林英奇团队发布《国有大行基本面分析手册》指出,国有大行具备八大优势:更低的杠杆,更高的资产回报率,安全资产占比更高,更严格的风险认定标准,更稳定的负债来源,息差更受益于存款降息,手续费表现更为稳定,资本新规更为受益,估值有望长期回升。
林英奇团队同时提出,与常见的市场印象不同,我们认为国有大行盈利能力并不差:尽管ROE处于行业中等水平,但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较中小银行有明显优势,主要受益于资产端占比更高的按揭贷款和政府债券,在相同的资本占用水平下取得更多收益。
财信证券7月10日研报指出,下阶段银行业净息差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不大,负债端与资产端利率跟随式下调或成为常态。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高分红、高股息、低估值的银行股绝对收益空间凸显。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否会冲击银行盈利,中信建投最新研报指出,当前市场上部分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地方债务、非标等重点领域的预期过于悲观,主要在于预期假设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合理假设下城投债务降息展期对银行基本面情况影响较小。
中信建投认为,当前银行业城投债务风险可控,非标业务敞口不大。在房地产系统性风险逐步化解情况下,整体资产质量稳中向好。随着下半年经济复苏进程向好,银行业估值将逐步修复。其中国有行依赖“中特估”主题与不差的基本面表现恢复至0.7倍以上。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文妍 罗曼瑜 实习生 郭燕铭
关键词: